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常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常识
“坏消息综合症”的好处?
新闻来源:    点击数:925    更新时间:2010-8-22    收藏此页
网络的快捷方便,不仅让网民从网上活动更多的信息,而且还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但是,中国网民在发布信息时,却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

据美国尼尔森发布用户习惯报告,称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媒体上暴力、凶杀、灾害、灾难的新闻总能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兴趣;微博和论坛上,往往是那些负面的消息和批判性的评论更能引起转发和评论。这样的“坏消息综合症”似乎正在改变新闻的定义:坏消息才是新闻,无负面不新闻。

为什么会有“坏消息综合症”?不少人把问题归咎于“社会的不完美”:因为社会不完美,因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到处都是坏消息,于是就有了“坏消息综合征”——这是比“坏消息综合症”还流行的一种思维,它迎合了大众愤世嫉俗、不满现实的愤懑情绪。同时,这种思维也很偷懒,其本身就陷入了“坏消息综合征”的思维悖论。

其实,说“中国人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只是一种幻觉,一个伪问题——哪里只是中国人偏爱坏消息?哪个国家的人都偏爱坏消息。许多人视美国为“最不坏、最接近完美的社会”,可看看美国的报章,他们报纸上的坏消息和负面新闻,他们的暴力、凶杀、灾难比我们多多了。他们的网络上充斥着更多的负面评论和耸人听闻的消息。不仅美国,全世界的报章和网络都如此,每个国家的人对坏消息都比对好消息有更强烈的兴趣。这不是一句“中国社会不完美”可以解释和涵盖的。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甚至较完美的社会比不完美的社会“坏消息综合症”更厉害。

为什么人们会有“坏消息综合症”呢?因为人性,人骨子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决定着他们偏爱坏消息。“坏消息综合症”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

这样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归因是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的。人们似乎更喜欢扮演成一个被逼无奈的受害者,习惯于把问题推给别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 “坏消息综合症”就是如此,我们人性中的自私,使我们更愿意接受坏消息,更喜欢消费坏消息中的暴力和血腥、在负面新闻中当轻松的旁观者、在坏消息中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以坏消息滋养某种愤懑的情绪和阴暗的欲望。

这样的归因可能会降低人那高贵的形象,可人性本就没有那么高尚,而是充满了阴暗和委琐。人作为生物与生俱来的自私,已经成为共识,那自私为什么导致偏爱外在的坏消息呢?因为坏消息虽然对别人是不利的,对听到坏消息的人却是有利的。

其一,通过坏消息来获得相对的幸福感。听到“别人的处境比自己更坏”,会比听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更能获取一种隐隐的快慰。网络戏言,得知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其实是真实的人性体现。

其二,坏消息可以有助于一个人释放压力。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起码可以将那些坏消息拿出来安慰自己,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当失败的时候,可以用坏消息为自己推卸责任,将不满都推给外在环境,社会环境这么恶劣,失败不是我的错。买不起房、娶不好媳妇、创业失败,所有这些压力都可以通过坏消息来消解。

这种偏爱坏消息的人性,与发现别人缺点的能力高于发现优点的能力、看问题中看到负面因素多于看到正面因素、更喜欢抱怨而不喜欢自责的品性是一致的。也正因为此,人类进化到今天,语库中用于赞美的词汇是那样的贫乏,而用于批判、抱怨、谩骂的词汇是那样的丰富。

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在《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中告诉我们,偏爱坏消息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人性,这种人性可以沿着进化论,追溯到人类起源时的遗传。人类的进化过程使我们总是习惯于相信最坏的情况,我们祖先中那些常忧虑、总不安宁、从未真正感到放松的人,更可能存活下来;而那些含笑嗅闻鲜花者,总被别的什么吃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化中,抱怨和对坏消息保持关注,成为一种防止自满的生物保护机制。

坏消息综合症,仅仅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偏好罢了,不是某一个社会的问题。而且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或许我们患上了这种病的病根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完美。但这“坏消息综合征”总不能变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越是被阴暗面反复刺激过的心灵,它应该越珍惜和渴望真实的光明。

我们可以向美国人学习,他们的媒体整天也充斥着暴力、凶杀、灾难之类的新闻信息,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因此而陷于悲愤、恐惧、极端的情绪之中,坏消息看完就看完了,网上骂骂就算了,等把这一情绪发泄完重回现实时,每个人还是照旧过自己的日子。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你会“休息”吗?   下一篇:30分钟让心情阴转晴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