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发现寻求目的是人的一种天性
心安草心理提示:心理学副教授黛博拉·克莱曼及其合作者乔舒亚·罗特曼、丽贝卡·赛斯通发现,当科学家们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内思考时,一种潜在的“在自然界中寻求目的”的倾向就会浮出水面。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该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目的导向的解释是人类头脑根深蒂固的“默认首选项”,而这种倾向从人类发展的早期开始便与我们相伴而行。
当科学家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自然界中物体和事件存在的原因时,他们都明确反对对事物作出目的论的解释,而是采纳因果的、机械论的解读,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物质力量受某种因果规律支配的结果。不过,心理学副教授黛博拉·克莱曼及其合作者乔舒亚·罗特曼、丽贝卡·赛斯通发现,当科学家们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内思考时,一种潜在的“在自然界中寻求目的”的倾向就会浮出水面。
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该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目的导向的解释是人类头脑根深蒂固的“默认首选项”,而这种倾向从人类发展的早期开始便与我们相伴而行。
在这项在线发表于10月版《实验心理学期刊:总论》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首先假设人类头脑中存在着对事物作出目的论解释的自然趋势。为检验这一假设的正确性,他们邀请一组来自美国顶级学府的物理学家对诸如“树木生产氧气是为了使动物能够呼吸”和“地球表面覆盖着臭氧层是为了缓冲紫外线的辐射”这样的陈述作出判断。但回答的时间非常紧迫,物理学家们几乎来不及作任何思考。对照组的科学家们则有充分的时间对同样的陈述作出判断。
研究者发现,限时组的科学家们虽然时间把握得不错,却对这些缺乏科学依据的以“目的”为中心的解释表现出更高的接受率。而对照组的科学家则普遍呈反对态度。在另一场原理相同的实验中,被试分别是当地的在校大学生和已完成大学教育且与物理学家年龄相仿的人。研究者发现,实验结果呈现出同样的“目的论”趋势,只不过物理学家认可目的论解释的几率相比之下更高一些。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在针对不同学科科学家的另一次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无论经过多少年的科学训练,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展现出的对于“某种目的”的偏好都不亚于英语和历史学学者,即使后者在科学知识方面相形见绌。
克莱曼副教授表示:“这些研究的发现真是令人惊讶。尽管先进的科学训练能降低科学学者对于目的论解释的接受率,却无法消除人类将其作为******反应的顽固倾向。”
本文选自: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