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亲子关系问题,大多表现为父母与子女沟通困难,孩子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或行为;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青春期交友问题。相关统计显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涉及亲子关系。厌学、网络成瘾等问题,有些也是从亲子关系问题衍生而来的。
调查
四类问题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
天津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亲子关系问题,大多表现为父母与子女沟通困难,孩子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或行为;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青春期交友问题。
该服务平台所接听的热线电话中,85%是心理咨询,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志愿者们每个月都要接听近200个心理咨询电话。
相关统计显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涉及亲子关系。厌学、网络成瘾等问题,有些也是从亲子关系问题衍生而来的。
? 疑问
孩子需要什么?
在接待咨询时,心理咨询师们常常会遇到家长提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12355心理咨询志愿者、某重点中学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王晓燕说,当今的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他们所缺少的就是来自家庭与社会正确的爱以及对自我的认识。
有的人会说爱谁不会呀,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天性,不需要去学习。其实不然。爱,每个人都会,但是正确的爱就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
王晓燕说,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目前亲子关系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父母对子女过分关爱,事事管、时时管,结果效果却不好。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占到绝大多数,有的甚至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物质上的予取予求,生活中的一片坦途,让很多青少年丧失了对于挫折和困难的承受能力,有的青少年,学习中有一点不如意就厌学,然后躲进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有个别孩子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自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他们一旦离开了父母家人的保护圈,就显得那么的无所适从。
另一种情况则截然相反,父母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给孩子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间接造成亲情淡漠,亲子沟通出现障碍。孩子因为不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关爱就在网络上或社会中寻求慰藉,有的因此误入歧途。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亲子关系的良好状态。父母也管孩子,但是不全管,虽然做得不多却都切中要害,其结果是孩子成长一帆风顺。可以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关键词
亲子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是指发生在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影响双方感情投入和积极评价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形成亲子关系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亲子矛盾长期积累。父母的教养态度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对孩子采用高期望、高控制、忽视或者放任的教养态度,就可能建立起不恰当的亲子交往模式,积累大量的亲子矛盾,导致亲子问题的产生。如果父母长期不改变态度,就会形成长期、持久的矛盾冲突,青少年的抗拒性也越来越严重。
2、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与父母不愿意或者不善于让他们取得平等地位的矛盾。
3、青少年缺乏控制情绪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现代社会日益明显的代际差异。
现象
“错爱”让孩子很受伤
采访时,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们不约而同谈到了“错爱”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我爱他(她)才会对他(她)要求高,这是为孩子好。然而,孩子们却并不这么认为。
一个初中男生告诉心理咨询志愿者:“我烦死我妈妈了,天天跟我唠叨念不好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过不上好日子,别人也瞧不起你。难道她天天这么喋喋不休,就能帮着我念好书吗?”
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们认为,这种“错爱”,其实是一种“软暴力”。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通常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忽略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家长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压力源”。
在12355从事青少年心理志愿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东玉林说, 家长的“软暴力”行为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引发的,家长试图通过数落甚至是讽刺挖苦来促使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客观上对孩子的表现进行频繁甚至过度的否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这些“软暴力”往往是打着爱的旗号实施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以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从而使“软暴力”现象的存在具有了某种“合理性”,有的家长甚至对此习以为常,其危害性远没有被家长们认识到。
东玉林说,父母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好像没有错,但这种标准是以家长意愿为中心的,有的甚至是脱离现实的,超出了孩子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这种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由于父母在家中具有某种强势地位,孩子在受到家长“软暴力”时,一般不会对家长进行直接回击。但由此产生的不满、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却会在逐渐积累中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有的孩子会以失眠、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以逃学、沉迷网络等方式反抗父母。
! 警示
迷恋网络缘于情感缺失
有一位烦恼的父亲给12355打来电话,他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原先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他和孩子妈妈自然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经常从同事朋友子女中找出好的榜样,督促儿子。没想到近半年来,儿子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短,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本来他和儿子有约定,写完作业就能上一两小时网。眼见儿子总是很快号称作业写完了,然后就泡在网上打游戏,他到学校一了解,才知道儿子每天的作业根本就没有完成。这位父亲大怒,扯掉网线禁止儿子再上网,其结果是儿子放学不回家,直接去了网吧。
接待这一咨询的心理咨询师赵欣指出,青少年的网络沉迷往往只是表象,深层问题是亲情缺失、压力沉重等,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过度上网,采取的措施不应该只是简单粗暴打击,而是必须找到真正问题所在。
赵欣说,拿掉电脑、扯掉网线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不可能终结孩子对网络的迷恋。因为商家在开发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也是绞尽脑汁,比如把游戏的情节做得非常逼真,而且游戏的过程没有终结,不像普通的棋牌形式游戏以一盘一局来算,下完就终了,网络游戏是无休止地升级,挑战性越来越强。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而网络游戏则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宣泄压抑,找到成就感,体会到的快乐要比现实生活中的多。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都有可能促使青少年迷恋网络,家长在寻找问题症结、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深刻体会以下几个词:尊重、理解、了解、鼓励。必要时,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要等到情况发展到非常严重时才求助。
专家观点
不要让孩子心理太疲惫
有个孩子念了十多年的书,经历了无数的大考小考,你问她,你为什么学习,她说:“为了我爸我妈。”听到这个答案后王晓燕哭笑不得。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方向的船怎么能驶得远呢,更谈不上到达彼岸了。
王晓燕说,目前,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已经把分数、院校等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使得很多家庭当中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更偏重于分数、成绩,而并没有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给予他们所需要的空间和快乐。家庭和某些社会认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青少年的疲惫感越来越重,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因此,家长不要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关心孩子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还有心理的抚爱 。正像有个孩子所说:“我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疲于奔命,我就是他们在人前炫耀的工具!”这样的亲子状态,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亲子障碍切忌滚“雪球”
“我女儿早恋,离家出走了……”
“我儿子不去上学,整天泡在网吧里……”
“孩子已经半个多月不和我们说话了……”
12355接待的心理咨询中,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也折射出一个现象: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障碍,往往不能解决在初期,直到“雪球”越滚越大,家长已束手无策时,才求助外力解决。而此时矛盾已比较尖锐,解决起来非常棘手。
心理咨询志愿者廖丽、王兴永指出,由于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一些父母的过度保护,不少孩子在人际交往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对待青春期异性吸引、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等问题上常常出现困惑,家长不能正确引导甚至处置失当,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排解压力,反而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紧张,最后形成“热战”或“冷战”。因此,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指出,出现亲子关系障碍要尽快找到症结所在,及早解决,不要把“雪球”越滚越大形成难融的“坚冰”。
学会与孩子“共情”
一位上初二的男孩的妈妈给12355打来电话,讲述孩子与同学打架,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已经一个多月不去学校上课了,每天到网吧去上网。父亲教育孩子很严厉,平时发现孩子犯错误,就用训斥的方法进行批评,也动手打过孩子,孩子也服管。但是这一次训斥和打骂都不起作用了。
心理咨询师赵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得知,男孩在小学6年级时成绩是全校前10名,进入中学以后,学习成绩下滑。孩子目前发生的情况,是多方面的。首先孩子升入中学后的环境变化,老师的变化,学习课程的变化,使孩子产生了不适应,又不会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成绩下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对孩子关心了解不够,教育方法也不对,不能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帮助孩子合理调整。这次发生了与同学打架的事情,孩子认为老师处理不公平,他又找不到宣泄的方法,无法改变这些事实,就采取了逃学的方式,一下子钻进了网吧。
赵欣说,家长一定要学会同孩子产生“共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打压孩子,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处境,当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之后,他们的思维会理智一些,从心理上也更能接纳父母的意见。这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很理解你,知道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我们帮助你一起解决。然后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且着重肯定孩子的优点,再婉转地向孩子提出改善自身不足的建议,逐步进行正确的引导。
给子女“无条件健康的爱”
心理咨询志愿者毛丽萍认为,孩子们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家长“无条件健康的爱”。她说,无条件并不是溺爱,而是以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需求为基础的爱,注重的是孩子内在人格的完善。家长首先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要学会务实,克服心中的完美主义倾向。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的完善阶段,孩子渴望被了解和尊重。针对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她提出了六点建议:
——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地调整对待态度。
——以“朋友样式”做好倾听、平等沟通、疏导、鼓励和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特点,不强求孩子走父母自己期望或安排好的路,不与他人孩子比较。
——尊重独立自主要求,给予适当空间,不过度干涉。
——正确看待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情感需求,不放纵、不强化,做好适时的引导。
——合理科学地使用网络,不走极端。既不放纵,也不绝对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