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常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常识
“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 镜中人
新闻来源:    点击数:1746    更新时间:2017-10-13    收藏此页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同时也会对他人有一些了解。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对自己十分地缺乏了解。


一个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人往往十分地没有存在感,他们可能经常会陷入空虚、空洞、迷茫的状态,类似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漂浮状态。

 ----------------------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在生活中,这些朋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1)无法参与别人的生活


有一些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表现为退缩,即躲在角落,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或者根本想不出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他们就像生活的旁观者一样,旁观着别人在生活,而无法参与其中,或者即便参与其中,也可能会游离在外。


(2)感觉淡漠,缺乏情感体验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外在很满足社会主流对人的要求,比如拥有高薪的工作,也有很好的物质条件。


但是抛却这些外在的部分,他的内在对一切的体验似乎很淡漠,这些东西没有真正赋予他独属的情感,他的内心也充满着难以明说的空洞,空虚和不快乐。但是,他说不出为啥。


(3)取悦别人,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


当然还有一些人,人前非常的懂得体贴照顾别人,非常的擅长逗别人开心,但是脱离了众人的视线,他可能非常的落寞。


除了知道从小就要取悦别人,逗别人开心会得到夸奖外,他并不知道他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是不是要让自己开心,如何让自己开心。


(4)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还有一些人,在亲密关系里的互动时,你会感觉到有时捉不住他,他近在眼前,却似乎远在天边,你发出的很多情感信号,对方往往视而不见,这常常会让你觉得自己经常被对方忽视,因为他对你的需求视而不见。


……


以上这几类人的一个共同感受点就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


当然也会因为不知道我是谁,而意识不到对方是谁,以及看不到对方的需要。


当一个人有以上这些情况时,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忽视”问题。


这种问题表现为: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存在大量盲点,所以经常会陷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空虚、空洞的迷茫状态。


按理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人养成“自我忽视”的模式,对自己如此陌生呢?


 01 

从幼时的“情感忽视”

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往往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这类家长往往把孩子看的太简单,他们以为孩子只要吃的好穿的好,物质条件提供的好好的,孩子就会发育成长得很好。


他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当孩子有情绪或者感受时,这些家长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存在。


比如,孩子******天上幼儿园,不习惯,会哭,家长不理会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会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到了年纪就要上学,看别人不都上幼儿园吗?”

然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只能一个人在那里哭啊哭啊,哭一会儿只好不哭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会觉得哭等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尽量不再表达感受。


因为表达了也不会被理解,更不会有人懂得他。


压抑得久了,他体验自己感情的能力就被大大弱化了。


(2)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控制欲强的家长身上,这种家长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会以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孩子。


比如:


一个孩子生性腼腆内向,容易见人害羞,但她的妈妈可能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命令孩子必须活泼外向,见了人就该打招呼,并且对他表现出来的害羞腼腆进行排斥,认为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非常没出息和丢人,是很错误的。


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妈妈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却嫌弃他无用:“为什么没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


当父母看不到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不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表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感受的正确性会有很大的怀疑。


久而久之,他就被养成了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必须按照父母的感受来的行为模式,长大后,他就会尽量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对自己的感受熟视无睹。


而且当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冲突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有问题的,而陷入自责愧疚的状态,为了讨好别人,他的一切围着别人的需要转。


所以,一个潜在的信号就会在他心里运转:


“我不重要,这个世界是别人的”。


也许有一天他也厌倦了讨好别人,他活成了世界的旁观者,因为与人的链接不能给他带来滋养。


(3)父母向孩子持续地反馈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


这类家长最多,他也能看到孩子的感受,他也不是绝对的专制主义者,但是他在持续的灌输“你这个情绪不重要”的信息。


比如,同样是面临上幼儿园的任务,孩子在哭,家长却说:


“哭也没有用,是孩子都是要上学的,”


孩子向父母发出很多请求,父母总是以很多理由为由,拒绝孩子的请求,比如妈妈很忙,还得拖地等等。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感受是不重要的,那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才重要。


所以他们长大后容易内心空空,因为很早就与自己的情感、情绪失去了链接。


 02 

“自我忽视”让我们内心荒芜

 

我们都是生物有机体,情绪、情感代表着我们的需求信号,所以,你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多大程度上能解读自己的情绪情感,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自己。


但是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从小就被忽视和否定的话,他就没有途径去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视角和经验。


他学会的只是父母要求他们具有的感受,而这些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所以这些“感受”只不过是一层机械的反应和外壳。


他们内在的部分自我感受是荒芜的,他们经常用“对”“错”的分类去划分自己的情感感受,拼命的压抑和排斥那些不够“对”的反应。


比如“不应该讨厌别人”,而完全没有要去探讨为什么这个人会引起你讨厌的思路。


他们认为讨厌别人是不应该出现的反应,而完全不知道“厌恶”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人天然就具有厌恶的情绪。


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探索是有限的,所以他对别人的认识也将会是有限的。


他不懂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必然也会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互动,很多时候,他跟别人之间似乎都隔着一堵墙,没发产生真正的感情流动。


他们中有的人似乎也很热衷讨好别人,但你总是能感觉到他们的讨好其实很多都是不那么恰当的,所以也就收不到应用的效果。


因为本质上他们与人的亲近行为不过是来源于幼时父母的训诫,而产生的的不得不那么做的戒律,而并不是他们内心真的懂的这个人的需求,而做出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所以他们并不贴心,而往往又很辛苦。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体察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别人,看清别人。看不到自己需求,不了解自己需求的人,他也没有能力真正看到别人的需求,真正了解别人的需要。


毕竟,自己的镜子如果是模糊的,又怎么有能力映射清楚别人呢?


所以,这样的人容易找不到存在感,因为他们似乎没有真正“活过”。所谓的活着的强烈感觉一般是要么被世界照亮自己,要么自己照亮世界。


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被照亮过,也不知道如何照亮世界,甚至未被开启照亮世界的动力,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莫名陷入空洞,空虚。


 03 

如何走出“自我忽视”

活出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要从自我忽视里走出来,重建存在感,可能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加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和了解


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就是他本身,情绪、情感不是坏的东西,不是需要被排斥的压抑的东西,相反,它们是你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伙伴,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告诉你,目前你可能有哪些需求,哪些匮乏,你的渴望,你的期待。


而了解到这些需求、匮乏、渴望、期待非常重要。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就是在这些需求、渴望、期待的推动下去奋斗的一生,对这些东西的回答就构成了“我是谁”“我想过怎样的一生”等问题的答案。


这些东西越清晰,你越发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他就不再容易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


因为他的动力被燃起了。他想去照亮世界,并且被世界照亮。


第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


从小被情感忽视的人,一定缺乏内在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非常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常常讨好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久而久之,会把自己搞得很疲惫,渐渐地从这个世界里得不到滋养。


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意味着: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重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外界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内在的评价体系也就不一样。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要独立,要从殖民地的状态解脱出来,他要建立自己的律法体系。


比如一个女孩习得外界的标准可能是不能离婚,离婚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因此她宁肯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呆着,活得像行尸走肉,也不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再次寻找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但如果她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感受,她可能就会挑出“结了婚再离婚就是人生的失败”这样简陋的评价,而去追求让自己感觉更加幸福的另一种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而一定不是外界,不是别人。因此建立评价体系的标准,肯定也源自于你的内在感受和价值判断。


因此,不要过度依赖别人的理解,外界的希翼。说到底,人生是你自己的,鞋子合不合脚,你自己最知道。


第三,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就是要学会爱自己。比如犯错的时候会原谅自己,有缺点的时候要包容自己,悦纳自己,受挫折时要鼓励自己,受伤时安慰自己。


很奇怪的是,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对别人做,却不会为自己做,很多人都懂得如何关怀别人,却不知道关怀自己。我们被教育了很多爱别人的方式,却从来不爱自己。


比如自己犯错时,会攻击自己;自己发现自己缺点时会不接纳自己;受挫折时从不鼓励自己,而是加倍打击自己;受伤时从不安慰自己,而是加倍嫌弃自己,让自己加倍受伤。


学会自我关怀就是把关怀别人、爱别人的能力用在自己身上。


你好了,才有能力关怀别人。


不要再做那种牺牲自己,去关怀别人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不能持久,当你总是在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你会愤怒(尽管你压抑它),渐渐的你就逐渐关闭心门,把自己蜷缩起来,而渐渐也丧失了存在感。


第四,向世界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


需求和感受、渴望是每个生命天然具有的权利,生命的热情就是由需求和渴望构成的,可以说你越能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你的生活热情就越多,你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表达自己需求和渴望的过程,也就是他参与世界、影响世界、和世界互动的过程。


你以为你做的事冷冰冰的事业 ,不是,事业只是一个载体,里面承担的是你的激情和理想,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渴望。


你以为你娶得是媳妇,不对,这个媳妇承担着你的爱欲、审美和对异性的美好向往......


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你不要压抑它,你需要的是,大胆的参与到世界上来,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是被世界照亮着的,也有那么一些瞬间,你点亮着世界。因为这些点亮的时刻,你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活着的价值。


如果你总是为外界或他人活着,这个世界就是别人的,你就会成为它的旁观者,但是当你为自己活着,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而这,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

 

  

                                          ------------------------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 镜中人   下一篇:出生是******的创伤 | 集体无意识中的出生创伤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