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异常心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异常心理
完美消沉于完美中
新闻来源:    点击数:2805    更新时间:2017-12-19    收藏此页

自恋有很多起源,其中一个起源就是,一个人从小被期待要成为一个对父母付出爱的人。

 

男儿相当于要承担父母的保险公司、心理医生和宗教领导三重功能。

重男轻女背景下的男儿,至少要承担父母三重的愿望和幻想——

1.养老送终;

2.让父母觉得“有面子”——也就是让父母现实生活和头脑梦境中的“别人”对父母产生崇拜、羡慕、嫉妒和自卑,乃至******因此可以贬低、打击“别人”的子女,“你们家小三怎么那么好,哎,我们家小四要有你们家小三一半好,我们也就知足了!”;

3.传宗接代——幸福地生活下去。带给父母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活得无怨无悔。

所以,如果你离婚了或者失业了,******不要告诉父母,否则他们心中信仰“儿子一定要过得很幸福,才不辜负我们一生的付出”就崩溃了,会比你更加痛苦。至于你想要独身一辈子,或者是同性恋者,或者想要丁克一辈子,这是大逆不道的。也就是说,男儿相当于要承担父母的保险公司、心理医生和宗教领导三重功能。

儿子在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中,发展为成年后的原发性自恋。


 

儿童在包容父母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无所不能。因为父母在精神上是如此地依赖我,需要我,需要我提供给他们生命的希望和意义,所以我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神。一旦我收敛起自己的光芒,父母的精神就要崩溃。

这种强烈的无所不能感,推动他过关斩将,搞定奥数竞赛和清华大学,并驱使他迈向从高尔夫别墅、劳斯莱斯幻影到诺贝尔奖、和国家领导人各种逐级上升遥远辉煌的目标。在此征途中日益快乐和恐惧,兴奋莫名和黯然神伤。

父母是如此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依赖儿子,就像婴儿依赖母亲一样,在此母性-婴儿崇拜位置中,占据了母性位置的儿子当然也很容易体验到母性-婴儿的那种融合的、夸大的、无所不能式自恋。

这种自恋容易被发展为成年后的原发性自恋,主要有以下特征——
1.自我夸大;
2.幻想无限成功或爱情;
3.相信自己天赋异禀,只有高级人才才配和自己对话;
4.渴望被人崇拜;
5.有优越感,需要他人特殊对待;
6.利用别人,损人利己;
7.不能体会他人的感情,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自己;
8.自我中心。

原发性自恋者在一面面成功的镜子中,看到了一个个完美的自身,他想要投身进入这一个个分裂的自身,但是一堵堵玻璃大墙却挡住去路。

他驻足不前,在空虚中开始体验到自身崩解的愤怒和无奈,他在虚弱中无法哭泣,就像一个挖藕为生的农民无法对淤泥痛哭流涕一样。

重男轻女文化背景下的女孩,往往形成两种类型个性:一是“女中英豪”,一是“完美女人”。


 

而重男轻女文化背景下的女孩,往往出现另外一种自恋:补偿性自恋。其特征是——
1.自卑和低自尊,需要制造卓越不凡的假象来补偿;
2.以夸大骄傲的自我表述来加强自尊感;
3.将自夸归功于工作晋升、受到赞誉等;
4.对他人有根深蒂固的矛盾情感;
5.有时非常犹豫不决,既想自己负责又想让别人承担;
6.获得声望或者赞美的动机很强,但却常常期望能不劳而获;
7.对轻蔑、批评、反对意见过于敏感;
8.倾向于发怒、抱怨、指责。

补偿自恋者的自身核心概念是:“我不是完美的,我只有通过超越他人才能成为完美者,而这种超越是否成功也是要由别人来判断的。”

而原发自恋者则恰恰相反:“我天生就是完美的,这无须证明。别人,不都是应该为我服务的吗?”

补偿性自恋会形成女性的两种类型个性:一是“女中英豪”,一是“完美女人”。

女中英豪的补偿机制体系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份的否认基础之上的。很多女中英豪小时候就是个“假小子”,直到月经、性交和生育等生理现象打破了这种对男性的认同幻想。

不少女强人要遭受的月经之痛、性交之痛和生育之痛,不仅仅痛在身体上,也痛心疾首于这些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现象无一不在提醒她——与男孩竞争的必然落败的命运。因为,当“成为男孩”被设定为成功标准的******台阶时,女孩特征的存在便已经被定义为******的一级台阶。

更加积极的方式,当然就是定义“女孩”有她自己的价值,不但不是“亚男”,相反“胜男""超男”。这样,“完美”女人就诞生了。

一个完美女人,可以吸收所有别人(父母)的眼光。

父母本来看到男孩,眼中才放射出欣喜光芒,如果他们看到一个“假小子”、一个“亚男”,当然也会快乐,但是那种眼中的光芒毕竟有所黯淡的。

但是,完美女孩出现了,她自己浑身闪现光芒,可以马上把所有眼光吸引过去。如果男孩可以算一个小太阳的话,完美女孩就是一千亿个太阳,把这个小太阳压下去,盖下去。

完美女孩是不需要在男孩面前自卑的,也不需要让自己变得像男孩,她是天造之才,她在空中惟我独尊地闪耀。她可以自在地欣赏自己。

虽然但愿红颜终不老,但是“完美女人”这个梦境这个幻想仍然会随着衰老和死亡的来临逐渐破碎。

父母把所有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正是一种试图维护自身和生命完美幻想的努力,“只要孩子好就一切都好了”。


 

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中会有一个“神性儿童”进行投射认同,如果认同了这个“神性儿童”,必然出现自恋,无论是原发自恋,还是补偿自恋。

要是不认同这个父母投射过来的这个“完美孩子”表象呢?那么孩子就会被抑郁和内疚淹没,最终日益变得“麻木”,或者沉溺于幻想、梦境及电子游戏。

无论是天生自恋的男人,女中英豪、完美女人、还是抑郁内疚的青年、沉迷游戏的少年,都有可能来做心理治疗。在治疗中,他们终于明白理解和接受,父母把所有希望寄托到自己身上,正是一种试图维护自身和生命完美幻想的努力,“只要孩子好就一切都好了”。

他/她能够区分清楚,这是父母的生活和期望,那是父母生命的悲哀和无奈,而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的欲望和快乐。我没必要把自己扭曲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也没必要为了和父母不一样就拼了命地不一样。

他/她也可能继续默默扮演这个家族中传递过来“神性自我”的角色,以一种游戏的态度,他/她同情父母,了解到如果生命中没有这个“完美孝顺的子女”,其生命意义就要崩解。

所以,他/她愿意为了满足父母的这些幻想和信仰舍弃自己的一些自由,乃至犹如传说中的老莱子“戏彩娱亲”。据师觉授《孝子传》记述——

“老莱子者,楚人也 ,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 ,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 ,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 ,为其伤老也 。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为了不让爸妈伤心,70岁的道家行者老莱子成了一个家庭中滑稽戏演出者,他的孝行被人们用诗歌赞颂——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闱。”(《二十四孝·老莱子戏彩娱亲》)

如果老莱子穿越时空,御风而来,看到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心中会有何感想呢?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那个被王菲高晓松和李宇春深深迷恋的女人走了,她的痛苦你也可能会遇到   下一篇:孩子一上学就哭闹、肚子疼?专家来支招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