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又是一年重阳节,揽镜自怜,也感慨岁月不饶人,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衰老,无一例外。正如杨绛先生写道的,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现世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在送别亲人走后,感叹,人到暮年,面对“死别”远比“生离”更无奈。
埃里克森在分析老年人的人格特点时提出,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但如果,我们的自我能调整出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无疑是一种超脱的智慧之举。
还是想说杨绛先生,一生坎坷,人到暮年,洗尽铅华, 92岁高龄的她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仨》深情的缅怀了亲人,而《走到人生边上》中,更多的是杨绛对于人生命运的思索和看法。与其说杨先生相信灵魂不灭,我觉得她其实是不在乎灵魂灭不灭的,她也不在乎人生是不是有价值,她只是为了让我们仔细诠释“信仰”的问题。她分明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回归内心,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下的世情氛围,恰恰是一种信仰的缺失,我们还需不需要提醒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或许年青人会觉得钱与事业,也能称得上是信仰。然而,无论多大的事业与成就,我们终将老去,名人和一个平凡的人都将老去,面对空空的房间,面对子女长大的背影,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有时无价值感弥漫心头。或许这时候信仰对我们可能会更重要,如同杨降一样,生活有太多的无奈,然而,真正的人生意义,是明知有很多无奈,却依旧满怀希望的活着。
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的心理状态。作为每个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树立起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新观念,正所谓“夕阳无限好 ,心境永不老。”老年人依然需要找寻出人生的新意义,进入老年,是我们有时间回望内在心灵的时候,哪怕是你清闲时漫寻你的那些回忆,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故事,也能品味出你一段一段的人生新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说到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同样也会面临着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荣格特别强调我们的中年与老年危机。这些阶段,或许我们中老年人需要知晓,而作为家庭中的年青人也应予以关注。世界很多著名的人物,恰恰是在老年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心理分析家荣格是其中之一,他的大多数书与理论见解,皆是其死后发表,意义是他为心理学作出的贡献一直延展至今。
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并不代表人生就没有价值了。老年人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不断地探寻自己,探寻世界,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和社会都能与他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会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老年人的身体渐老,心理却并非停滞,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意义,认真的过好每一阶段,完成自已人格成长的任务,如果你可以面对自己那颗永远不老的心灵,才能永远作一个快乐的人,即便有一天没有了身体健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心理的祝福,也需常掛嘴边。 我们的心灵只会变得越来越智慧,我们的心永远在长,孩童这样,青年人是这样,老人亦是如此。即便有一天面临死别,也会变得坦然,因为我们存在的意义终将会被延续下去。哪怕我们不是杨降,只是平凡人,我们来过、走过,爱过,努力过。此文不仅写给老人和长辈,也是写给终有一天会老去的自己。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