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新闻
解读心理:节后为何提不起精神
新闻来源:    点击数:1017    更新时间:2010-10-16    收藏此页
专家介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恢复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有效预防和消除"节后亚健康综合征".饮食清淡调整肠胃。

长假期间人们往往进食多运动少,体内"垃圾"也会随之产生积聚,这时需及时"清污排废"才能保证机体正常运转,可以多吃一些海带、木耳、猪血等,这些都可以促使人体清肠排废。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类,油菜、菠菜等;块茎瓜果类,西红柿、南瓜、黄瓜、萝卜等;还有豆类食品,如黄豆、豌豆、蚕豆、豆芽等,它们含有一定数量的植物蛋白及植物脂肪,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疲劳感。充足睡眠人精神节假日期间,不少人此前的作息时间被打乱,养成了晚上晚睡、早上不起的习惯,生物钟被打乱,很多人早饭、午饭并作一顿吃。结果在上班后,很容易出现神经性厌食的症状,肠胃也总感觉不舒服。因此,要强制性进行早睡的心理暗示,在睡觉前洗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听听轻柔的音乐,看看容易令人打瞌睡的书,营造一份睡眠气氛。有了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有了保证。

 一连几天的长假结束,许多人都可能会有以下一两种体验:假期结束前的一两晚,想到节日过完马上就要上班,突然感到心神不定,或是失眠、胡思乱想,无法入睡;脑海里还在回放着节日里和亲朋好友们尽情欢聚的情景,放纵的心情怎么也收不回来;节后两三天里总是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出现抑郁、失落、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每当长假、黄金周过后,总有不少人因为节日期间的生活方式与平日相差过大,节后又不注意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而出现类似"节日综合症"的心理失调表现。

本是休生养息的长假,不少人却出现了浑身无力、嗜睡、做事精力无法集中等症状,其实这都是"节后亚健康综合征"在作祟。专家介绍,十一长假过后一段时间,是此类综合征发病的高峰期。

之所以出现此类综合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期间,人们娱乐玩耍、或外出旅游、走亲探友,休息的时间反而比平时上班时还少,作息时间和规律被打乱,扰乱了生物钟;加之节日期间饮食无规律,不少人还烟酒无度,暴饮暴食,造成营养搭配不均,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引起功能紊乱,尽管还没有达到发病的地步,但已经让人体感到不适了。长假结束,一旦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就容易身心失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适当运动状态好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健身贵在持之以恒。健身一旦在中途停下来,再想继续就需要更大的决心。

十一期间,由于肌体停止了锻炼,现在一下子就进行剧烈的运动,会造成运动伤害。可以先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步行、慢跑、做体操、伸展等,做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

节日心理失调

 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领导或负责文字材料的“笔杆子”,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这种心理失调,其实也是一种提示信号,它告知我们,平日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并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很可能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而引发各类身心疾病,甚至导致“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反应。此时的长假,正是过滤已有的工作方式,尝试另一种生活心态的时机。亲身体会“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

 一些心理脆弱或身心过度疲劳者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外出旅行途中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而突然产生幻觉等(在拥挤、嘈杂的封闭环境下更易出现)。这是在旅行途中发生的急性暂短精神病性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片段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回家后这些感觉可能重现。要避免此现象,出游者应注意自我保护,如出游行程不要安排得过满过紧,及时休息、补充体能,长时间乘坐一种交通工具时,应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走动走动,活动筋骨、做做深呼吸。

与上述节日心理失调相对应的是节后抑郁。有些人会因从节日的玩乐中突然回到平静而出现失眠、胸闷、心中空空如也、失落、抑郁等现象。通俗地说,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收心”,无法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原有的平静状态。要预防这种现象,就要注意心理的平稳过渡,节后及时“找事干”,避免突然“急刹车”。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想象放松法也可达到较好的调适效果。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大学生儿子弑母 反思家庭教育缺陷   下一篇:智利矿工仍需心理咨询 谨防“名人效应综合症”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