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6月,又是毕业季。今年,699万名高校毕业生将走出校门:如此庞大的数量让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26%、25%、47%。因此,有人称今年是“最难毕业季”。
心理解读:
找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仅在网上海投简历就如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而有的人则通过多方渠道获取招聘信息:亲戚、朋友、熟人、朋友的朋友,这些关系都是信息的源头。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相互嵌套交*,就形成了“网络”。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位置。
找工作的时候,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
找工作,靠关系?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通过中间人的关系找到的。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调查了专业人员、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刚刚跳槽换了新工作的人。调查中,39.1%的人表示他们直接从雇主处得到岗位信息,45.3%的人说他们通过一个中介与雇主发生联系,12.5%则报告说有两个中间人,3.1%的人则超过两个。
此关系并不是指走后门的“关系”,而是单纯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形成了一条条网络线路,各种信息在这里流动。一个人交友广阔,通过这些关系和连接得到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自己的社会资本。
靠关系找工作:弱联系最有利!
在社会网络中,那些与你经常来往,关系近的人,科学家称之为“强联系”,那些与你来往较少,甚至没见过的人,则是“弱联系”。
在找新工作的时候,弱联系比较有利。因为那些与你联系较强的人,比如你的亲戚、好的朋友、大学室友等,或者同处一个行业,或者工作性质接近,相互之间交流的信息就比较同质;而那些“弱联系”,比如一起吃过饭的朋友、校友等,可能平时就不跟自己在一个圈子,因此可能带来不同领域的信息。
格兰诺维特通过调查证实:在找新工作的时候,弱联系更有利。他通过找工作期间与介绍人的见面次数来衡量关系的强度。结果发现,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16.7%的人报告说他们经常见中间人,55.6%的人说偶尔见一下中间人,27.8%的则很少见到。大多数人是通过大学校友,前同事或者前老板找到新工作。
格兰诺维特的研究是在1980年代进行的。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联系到其他人;人们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网络,还在互联网上形成线上网络。
因此,想找工作的人,不仅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将找工作的意愿散布出去,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即时聊天工具等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