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态度》这个文本本来我是准备50岁后再开始写的。
那个时候,我在医疗界该混的职称混到了,该拿的学位拿到了,该做的孙子做够了,该赚的钱也赚够了。——“哥哥就可以摇身一变,小人得志,反戈一击。把该骂的骂够,想说的说完,该得罪的小人得罪光!”
但是机缘凑合,当我到达上海,进入“江湖”。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可以不依靠任何系统就活下来。
所以就开始写了。
这个文本是一个交互性文本,它展现的是“文体间性”。
你要注意其间文体的切换,这个文本需要的是“体悟”。
体——你要注意每段文体激发起你的身体反应,然后注意,随着文体切换入另外一段,你的身体反应有何变化。此谓之“体”。
悟——然后你要放下这个文本,开始考虑:什么是身?什么是心?身心关系如何?身心从何而来,归于何处?何以解脱身心之苦痛?此谓之“悟”。
无体之悟世之所谓“妄想”也,无悟之体人之所言“臭腐”也。
分析者通于天道,远离两端,当洁身自持,慎之重之。
当然了,对一个交互性文本来说,内容总是不那么重要的。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我说的,包括这一段。
一、恶
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只有一种态度: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对真理的尊重和理解。
人本主义者说:共情理解、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并且认为这是说有人“应该”有的态度。其实这是在描述精神分析过程中的某些产物。
开始精神分析前,你需要学会真诚地面对所有心理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多么可怕、丑陋,同时,你要悬置所有的道德和价值判断,通过这样的“中立”态度和均匀悬浮注意,你可以达到对所有心理内容的真诚地接纳。
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你会出现对另外一个人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的确是个美好的时刻,两颗孤寂的心接通了,暖流在你们体内流动。有些时候,你会为此感动地想哭。
往往在共情理解这个片段出现后,接着就会出现症状的缓解。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以为是共情理解,是这种温暖造成了好转。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治疗风格——“共情理解越多越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发现、制造更多的共情理解吧,让治疗的50分钟的每一分钟都充满共情理解吧。”
太多人造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号召、一种道德的训诫。
如果一个治疗师不被允许他可以“恶”,他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到“善”。
一个治疗师只有知道他可以对来访者产生愤怒、讨厌、仇恨等等情绪和感受,只有知道他的这些感受能够被他的同事、他的督导师带着不判断的态度倾听,他才可能去理解来访者。
治疗师正是通过的那些负面情绪,自己面对来访者时产生的愤怒、讨厌、仇恨等情绪(反移情)产生了理解后,才能够理解来访者。
要包容别人,你首先需要包容自己。
二、就像呼吸,就像海浪
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包容”的态度,包容的过程里面就包括了“中立、被动、隐身”,就包括了均匀悬浮注意,就包括了“神入”,就包括了“体验逼近、体验远离”,就包括了参与、观察,就包括了主体间互动,就包括移情、反移情,就包括了投射性认同,投射性反认同,投射性转认同……
这漫天飞舞的术语都是在描述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每时每刻都不同,每次又有相似。
就像呼吸,就像海浪。
三、精神分析******的秘密
所谓分析,就是倾听、澄清、质对、解释、理解。
首先你倾听,你默默地、努力地倾听。
你要听到的是他的声音,他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
听之以心而不仅仅是听之以耳。
因为要听得真切,所以你首先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的欲望。
然后,你必然会有听不懂,听不明白的地方。
这时候,你抱着真诚一致的态度,你向他请教,“你能不能多说一些?”“你说的是这个吗,我听对了吗?”——这就是澄清。
然后,你会困惑,你觉得有些地方太矛盾,有些地方不一致,你问他,注意到这些矛盾了吗。你向他请教,他怎么看待这些矛盾?——这就是质对。
然后,他开始解释,注意是他进行解释,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的秘密就是,他是解释者,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成功的秘诀——如果有所谓的“成功”的话——就是让他来解释,而不是你。
你要做的是了解你想要给别人一个解释的欲望,了解你想要分析别人的欲望。
然后,如果他没有解释,你可以提出你的解释——如果时机恰当——你的解释的作用只有一个:供他选择,激发他的思考。
你是他进行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分析的主体。
你愿意成为他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他吗?
你愿意被他利用吗?
你愿意面对、愿意接受,其实你的作用就像幼儿园里面的玩具,就像画室里的人体模特一样吗?
你知道你何以选择了这份工作吗?
你何以会选择了成为他人心灵成长的工具呢?
你何以会一方面喜欢这份工作,一方面又抱怨呢?
你知道吗?
你想要知道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