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草心理导读:凤凰收费,商家集体抗议。集群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背后的心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新闻事件:
4月10日,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正式启动“整体收费”,将原来免费的古城景区和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合二为一,向游客收取148元的门票。4月11日,因不满该政策,凤凰古城一些商户选择关门歇业,并于当天上午聚集在古城北门码头附近抗议。
心理解读: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造成社会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矛盾频发。政府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或因观念陈旧,或因方法不当,常与民众发生冲突,各种集群事件随之而来。
集群行为,指人们为了提升群体地位,取得群体权益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行为。凤凰部分商家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挣不到钱,因此聚集在码头,抗议入城收费,这就是一种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需要单独个体做出行动,因此要理解整体的集群行为,需要先了解个体行为是如何决定的。
个体行为:态度决定行为?
人的行为由什么决定?人们的刻板印象“态度决定行为”已经被研究证伪: 1934年,拉皮尔(Richard T. LaPiere)研究发现美国旅店和餐馆在是否接待亚洲人这件事情中,店主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
要解释行为如何产生,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理论是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是其“行为意向”,即人们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情,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愿望、希望、谋虑等;而行为意向又受1)行为态度、2)主观规范及3)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印象。
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某行为的喜爱程度;主观规范,指个体在做决定时感觉到的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反映的是个体对做事难易程度的判断:人们越喜欢一种行为,认为完成它越容易,所感知到的外在压力越小,就越愿意采取具体的行动。
以凤凰民众集群抗议入城收费为例。一个商户因为政府的收费政策导致自己收入变少,就可能会产生进行抗议的想法,即行为意向。但“抗议”想法有多强烈,能持续多久,就受到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了。
若商户认为政策事关切身利益,抗议无可厚非,或者受到其他抗议行动的鼓舞(行为态度);若商户身边的人理解其想法,认可抗议的正当性(主观规范);若商户觉得抗议无须过多准备,只需要往码头一站就好(知觉行为控制):那么如此一来,商户形成了较强的行为意向,并直接转化为抗议行为。
消极态度导致敌对性行为
虽然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行为并不等同于个体行为的加和。群体行为能否用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周洁和王二平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发现:在事件中,利益受损一方对受益一方的消极态度使利益受损群体产生了集群行为的行为意向,最后导致了针对受益一方的敌对性集群行为。这表明集群行为也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外界环境造成的群体愤怒也会产生集群行为的行为意向,导致敌对性集群行为。
在这次凤凰的集群行为中,此前民众对政府的态度如何无法得知,但很显然,收费政策这一诱发事件让民众产生了愤怒情绪,让商户产生了关店抗议的行为意向,再结合其他外界因素,就导致了集群行为。
周洁等人也发现,利益受损一方在诱发事件发生前的对受益方的消极态度,会诱发事件后形成的群体愤怒而导致集群行为。这提醒政府,并非只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生才导致集群行为,在诱发事件前,民众对政府的广泛态度也非常重要。
集群行为是一种表达集体诉求的方式。政府需要充分重视这种方式所表达出来的诉求,加强与民众的联系:民众对政府持有积极的态度,将有助于减少此类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