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常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常识
慢运动可以调节心理状态
新闻来源:    点击数:1465    更新时间:2010-12-28    收藏此页
        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繁忙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职场人士身心疲惫,长此以往,心悸、失眠、贫血、头晕、焦虑等现象随之而来。

  但是想做一个成功人士,要在大都市里立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难改变;而要以******的状态去面对工作,适当的运动又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每周抽不出充足的时间、没有就近的锻炼场所、约不上合适的好友共同去锻炼时,不如放慢脚步,用“慢运动”来应对快生活,调整身心平衡。

  慢运动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具体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适宜长期练习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瑜伽、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慢运动在欧美国家开展得相对早一些,现在宣称自己是“慢活族”的人口已达三分之一。

  专家表示,“慢运动”与竞技体育有区别,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以低强度、持续性为特征。它是物质生活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后的休闲理念,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更健康,而且包括更快乐。

  a。慢运动适合现代人偶尔运动

  从周一至周五,很多职场人士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周末才能约上好友在运动场上一展雄姿,享受运动后大汗淋漓的快感。这种情况反而可能打破已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比不运动更差,更易造成运动伤害。如果不能每周锻炼3~5次,那么选择慢运动就比较适宜。

  b。慢运动容易坚持

  慢运动的地点可在办公室、回家路上、家中及运动场所,时间上更为灵活,只要条件容许,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锻炼,所以选择慢运动健身更容易坚持。

  日常家务劳动比如洗衣、做饭、拖地等都可以算是居家慢运动,散步、遛狗、买菜、社区健身、舞蹈等则是社区慢运动,旅游、打高尔夫球以及练气功、打太极拳等是户外慢运动,电脑前伸伸腰、踢踢腿、扭扭脖子打等是办公室慢运动。

  c。慢运动同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慢运动比较缓和,可并不代表它运动强度小,例如慢跑同样牵动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锻炼心肺功能的目的,同时能消耗一定的体力,促使一部分储存的能量分解转化。普拉提看起来慢悠悠,但练习5分钟就能使身体发热、冒汗,所以慢运动同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d。慢运动对抗少,受伤几率小

  剧烈运动很容易对我们造成运动伤害,特别是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类运动,由于对抗性强,造成运动伤害的最多。很多运动发烧友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运动中易造成手指、腕关节、腰、膝关节、踝关节、腰肌等部位受伤。加上多数人运动后不做放松练习,极易引起迟发性肌肉酸痛。

  剧烈运动一次后需要一个星期时间来恢复,这样让我们很难享受到运动的快感,而慢运动直接对抗少,受伤几率小,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更值得推广。

  e。慢运动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

  慢运动通常节奏较慢,比如普拉提、瑜伽,舒缓的动作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另外,这些运动对形体的塑造有较好的作用,还能减轻长期伏案者因姿势不良而引起的背部疼痛。

   推荐几种流行的慢运动

  慢跑最容易,对场地要求较低,慢跑的时速也没有固定要求,每小时5~10公里都可以。还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地形,采用变速方式来增加跑步的趣味性。

  2.打太极拳

  打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深长,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也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不要被太极拳那些复杂的拳路吓退,如果能真正掌握白鹤亮翅、单边、斜形等几个动作,同样能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的作用。

  瑜伽被公认为是最安全、最富成效的健身方式之一。瑜伽是将身体和精神集于一体的伸展运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按摩体内器官。练习瑜伽还能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让人学会呼吸,学会思考。

  普拉提是一种肌肉的深层练习,通过一些速度缓慢的动作,使人较长时间地控制肌肉,但是锻炼效果几乎可说是全方位的,它能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和活力,提高平衡性与协调力,减少关节的疼痛僵硬。

  另外,健步走、打台球、钓鱼、慢骑自行车、健身舞、打高尔夫、泡温泉等等都是较好的慢运动方式。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心理游戏让人更爱生活   下一篇:心理定律:年龄与幸福婚姻的奇妙关系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